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头上扎着白头巾的“农民副总理”成为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也成为一段特殊时期的“标志”,当年由于文化水平有限,陈永贵在一些办公文件的批阅上都显得极为困难。
可当陈家走到了第三代,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孙女陈春梅更是“才女”代表。
农民副总理
将历史倒退回1963年,大寨的的情况不容乐观,接连的洪水、雹灾、风灾、霜冻将这个地方蹂躏得面目全非。
除了大寨,全国还有其他很多地方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可这一次,大寨脱颖而出了。
大寨能赢的一个原因,便是陈永贵。
陈永贵本就是农民出身,多年的劳作让他对农产品如何对抗天灾、如何找准时机等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此外,他也给大寨人带来了很强的精神动力,很多人正是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辛勤耕耘,双肩和双手都长满了老茧。
全国上下都在闹饥荒的年代,大寨的亩产达到了704斤,总产更是高达56万斤。
很多地方都需要国家的补助才能勉强度日,可大寨没要国家的救济,反而给国家上缴了24万斤商品粮,这批粮食在当时救活了很多人,可谓“雪中送炭”。
丰收之后,大寨人又一鼓作气,告别了过去住土窑的日子,全部搬进了石窑新房。
在那个年代发生这样的故事,各级领导自然是十分重视的,陈永贵也渐渐有了知名度。
在农业劳模大会上,陈永贵更是系统地介绍了大寨发展生产的经验,他用最为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大家都能听懂的道理,很快将会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那些有文化、有学问的干部听了陈永贵的报告后更是感慨万分:“他没有提到毛主席的名字,可他所讲述的道理都是毛主席思想当中的,他绝对是个人才。”
当消息不断向上递进后,担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李一清也来到了大寨,他见到了陈永贵。
短暂的交谈后,陈永贵给李一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李一清还说:“他虽然是个农民,可身上有一股强大的魅力,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这让我看到了农民之外的东西。”
渐渐的,陈永贵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直到传到毛主席的耳中。
陈永贵的孙女陈春梅曾撰文回忆过那段特殊的历史,那段时间,他的爷爷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在参加全国会议后,陈永贵都没想到他会被留下与毛主席共进晚餐,席间,毛主席还亲自为陈永贵夹菜,不断招呼“永贵同志别客气”,这也让陈永贵有些不知所措。
当然,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认可,陈永贵的人生即将迎来转折。
1967年的五一劳动节,陈永贵更是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还在众目睽睽下被毛主席拉到身边,记者的镜头转来,毛主席拉着陈永贵的手一连说了两句“永贵好”。
很快,各大报纸在最为醒目的地方刊登了“永贵好”这三个大字。
这一切出现后,陈永贵身上的官职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从大寨党支部书记一跃成为山西省委副书记。
人们的呼声同样越来越高,1975年1月的一天,周总理还跟他谈了人事安排的事情,准备调他来担任分管农业的副总理,可陈永贵心中再有不愿意,也不知该如何真正拒绝。
他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于是在当了副总理后,既不迁户口也不拿国家工资。
后来,在谈及这段历史时陈永贵还说:“让我当副总理,我在思想上真的没有一点准备,可开会时大家都在鼓掌,然后就通过了。”
可从体制内的布局来看,既然要陈永贵分管全国农业,他不可能用自己的双腿丈量每一寸土地,很多地方的情况只能通过报告等方式了解。
他要作指示、看文件、听报告,小范围内的研究工作他可以发表讲话,视察工作也能作些口头指示,可到了需要提笔写字的时候陈永贵就很难办了。
那阵子,很多材料都会推到陈永贵的办公桌上,他从昔阳县带来的秘书会挑重要的告诉他,他同意的就只能在材料上画个圈,不同意的就口头告诉秘书。
即便是有秘书,可很多事依然难办。
张怀英曾问陈永贵:“您看不懂报告,为什么画圈的速度这么快?”
陈永贵的头脑是非常聪明的,他不懂文件但他知道哪些人有本事,他回答道:“华国锋、李先念画圈的我就跟着画个圈,我信得过他们,李先念是老政治局委员和副总理。”
和在大寨的日子比,在北京的陈永贵内向了不少,可他仍然是传奇:放在古今中外,能从农民直接一跃而起成为国家最高层级别的人,或许也只有陈永贵了。
当那段特殊的时代过去后,陈永贵的官运也走到头了。
对他来说,这似乎也是一种解脱,1980年他主动选择了辞职,中央考虑到他过往的经历,也劝他留在北京继续生活,还给他配备了警卫员、公车、住房等。
由于正处在时代的交替期,陈永贵当时也不好直接回到山西及大寨,干脆就拿了户口在北京生活了下来,可对他来说这里并不是长久之地,最简单的证明便是他没有将妻女接来。
3年后,经历了各种变故的陈永贵希望国家能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考虑到陈永贵年事已高又懂农业,于是便给他把工作安排在郊区的一处农场。
到了这个时候,陈永贵才渐渐看清了很多事,他觉得自己来到北京也感受到了没文化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便希望把妻子和儿子接过来,在北京的教育环境下,家中说不定还能出一个大学生。
在陈永贵的家风熏陶下,后代果然出了人才。
陈家家风
陈家的优良传统正是从陈永贵这一代开始的,他们相信自力更生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过去大寨的成功就是最好的实践证明。
他当副总理的那些年,无数人共同将他碰上神坛,可他却从未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就连妻子与孩子都没带在身边,陈家的媳妇还曾说过:“进入陈家后,没有沾过光。”
陈永贵很清楚,自己能够有那段历史完全是因为毛主席的青睐,他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毛主席的学生。
毛主席是最讨厌当官走后门的人,陈永贵也同样不喜欢占便宜,他在北京有公车,可他自己基本都没有坐过,平时出门就是坐公交车,妻子和儿子就更别想坐公车了。
这是陈永贵的严格要求所致,他对集体是无比忠诚的,而若是借助权力为家人谋私,那也是对家庭不负责的一种表现。
在菜市场上,很多街坊都经常能见到陈永贵,有人会亲切地叫他“永贵大叔”,他本人很喜欢这种能与大家谈天说地的氛围。
陈明亮是陈家新一代的传人,他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在学校的日子里,陈明亮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希望将来能用自己的双手劳作。
后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陈明亮果然发挥出特有的个性,经过打拼后大获成功。
他的二儿子陈明善原本在部队当兵,部队领导觉得他表现好像要把他送到军校读书后再提干,可这件事被陈永贵知道后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他坚决不允许这件事的发生。
陈明善在离开部队后转业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过着普通的生活。
陈永贵的女儿陈明花的工作也比较普通,主要在县公安局负责档案管理,因此也很少有关于她的消息传出。
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少谈及自己的父亲。
就算他们的父亲在副总理的位置上短暂的停留过,那也是曾家喻户晓的人物,能与高层干部直接说上话,可陈永贵的后代们都不太愿意谈及父亲的过往,权当那是一阵“风”。
在陈家的第三代中,出了一位实打实的才女,她的名字叫陈春梅。
公开资料显示,陈春梅已攻读了法学博士,曾担任过最高人民法院督察局副局长,这样的职务在普通人眼里已经极为难得了。
而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陈春梅则更愿意正视爷爷过去的历史,他还写下了一本《我的爷爷陈永贵》,系统地讲述了爷爷的故事。
除了撰写过与爷爷有关的文章外,陈春梅其余时间都更加低调了,也很少有关于她的新闻。
毕竟,这种家风是陈永贵再三叮嘱后传下来的,他出生于农村也热爱农村,过去就曾向毛主席提出“三分之二的时间外出考察,包括去全国各地及大寨。”
北京那段日子更是让他明白了“在其位谋其职”的人生道理,在没有什么工作做的时候他的压力也会很大,通过给领导写信的方式,这才使得生活重新忙碌起来。
陈明亮也说:“我们后人也会每年都去大寨看看,因为父亲是从这走出来的,在他去世后才重新回到了家乡落叶归根,作为后代,我们从不会忘记他,也会经常来探望他。”
尤其从陈明亮的奋斗经历也能看出,“知识改变命运”绝非空谈,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才是最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