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你的位置:焦点 > 最新动态 >

刘少奇主席唯一题字大学校名,笔力沉稳神似毛体书法,现已改名

发布日期:2024-06-09 20:58    点击次数:112

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1958更是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来到各地视察,9月16日到20日毛主席就在安徽待了5天,后来刘少奇也来了。

一路上,刘少奇在广大农村、工厂、学校频繁露面,许多人都与他亲切交谈,在盛情邀请之下,他还唯一一次为大学题了名。

刘少奇对安徽很有感情

早在1939年,刘少奇就在返回华中的途中考察指导了豫皖苏边彭雪枫的支队工作,几个月后,他则来到皖东定远县江北指挥部。

皖东当时涵盖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淮南铁路以东的广大地区,张云逸、邓子恢等一批战将到来后,也打开了此处抗日斗争的局面,在面临着日寇、国民党的双重压力下,刘少奇具体负责实施战略方针,他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等人商量形成了4个团配合豫东、皖东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部东进。

后来黄桥自卫战的胜利更是使得苏北敌我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动,也打开了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实现了“发展华中,首先要开辟苏北”的战略构思。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少奇便在此处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广大人民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1958年10月16日,刘少奇来了。

这次,他首先来到的是濉溪县,村里的干部、群众们早有耳闻,一早便等在大门口迎接。

还有村民记得,那天刘少奇身穿黑呢子大衣和花格围巾,与他一起前来的还有夫人王光美,人们纷纷欢呼着走上前去,大喊着“刘主席好”。

短暂的欢迎仪式后,刘少奇就随大家走进了办公室,县里面的领导见到北京的大官自然是很紧张的,这也被刘少奇很快看出来了,为了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刘少奇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大家的心结。

于是,刘少奇便问道:“哪里人?什么时候入党?”

每当有干部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刘少奇就会延伸开来讲一些其他的事情,还有群众在见到刘少奇后,赶忙拿出当地的特产香梨,王光美马上拿起一颗,用小刀削好递给刘少奇。

刘少奇品尝了几块后马上说道:“看来味道好得很。”

除了唠唠家常外,刘少奇更关注民生类的事情,那天他看着大家差不多放松下来了,就主动谈到了卧龙公社的水利建设情况。

水利事业关乎着每一个家庭,刘少奇特意嘱咐道:“兴修水利是一件大事,特别是易涝地区,水利工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也能改善人民生活。”

在乡间地头,刘少奇又说:“要想办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简短的座谈会结束后,刘少奇来到狭长的田埂上,用一把镰刀弯腰割起稻子来,看着主席亲自割着稻子,越来越多的农民围了过来,大家还共同合影留念。

那年大家的收成都还不错,乡亲们心情都很激动,纷纷给刘主席讲述自己家田地的产量。

这时,刘少奇若有所思地问:“那你们除了种田,还有没有其他副业做?”

乡亲们想都没想马上回答:“有,我们养猪、养鸡。”

听到这里,刘少奇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还想和乡亲们一起多待一些时间,可调研的时间都是有规定的,王光美看了看手表便催促道:“时间到了。”

大家也听到了,都有些不舍,有位领导鼓足勇气想要让大家一起照张相,于是刘少奇马上就爽快地答应了,人们纷纷搬出凳子围坐在一起,那一瞬间定格成永恒。

到了淮南后,刘少奇还去了造纸厂和矿区视察。

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欣欣向荣的场景,在矿区,刘少奇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因为那个年代交通运输行业并不发达,因此矿区内的运输工作也很紧张,看着辛勤劳作的矿工,刘少奇的心中一阵酸楚,他说:“暴露了问题,也指出了今后工作该怎么去做,今后要建设发电厂、钢铁厂、化肥厂等尽量就地使用,这些厂子的建设要合理,矿区内就能减少火车运输了。”

与工人们交谈的时候,刘少奇更是鼓励大家说什么都可以,当晚的座谈会一直开到了晚上10点多,他连晚饭都没有吃,就立刻奔向省会城市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的同学们自己设计、生产出了一台庞大的电动机,这引起了刘少奇的兴趣,有同学特意上来做了演练,这些更是让刘少奇感受到“自古英雄出少年”。

当时,社会上有着一种比较奇怪的想法:轻视教育和教学工作者。

这种想法刘少奇是清楚的,因此在学校里当着广大师生的面,他特意提到了这件事:“有人看不起当教员这一行,有教员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教育别人就是伺候别人,这种观点是从剥削阶级那里来的,因为在剥削阶级统治的旧社会里,侍候别人是低人一等的,但在我们的社会里,大家都是相互侍候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问题不是别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应该解释清楚。”

听到这一番话,广大教职工都纷纷鼓掌。

视察就意味着要在地方吃饭,而刘少奇一再强调:不许超规格。

说是这么说,可总是有办事单位过于“小心”,在芜湖铁山交际处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工作人员听说是刘少奇要来,早就将周围的环境打扫地干干净净,还换上了新电器和新生活用品。

刘少奇刚走进来就发现了怎么回事,他立即让接待人员把所有物品统统撤掉,然后他自己从随身的行李中拿出毛巾被、旧布毯、毛巾等日用品。

交际处服务人员一直对这件事口口相传。

听说刘少奇来到芜湖后,安徽师范学院的师生们纷纷激动不已,他们希望刘主席能为他们的学校题字。

这也就使得刘少奇第一次为高校题写校碑。

唯一的高校提名

在那几年,安徽师范大学早就想要改名了,他们原本想改成“安徽大学”。

学校党委书记万立誉在与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交谈中说:“原本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就是安徽大学,我们打算恢复这个名字,结果今年毛主席刚来到合肥视察的时候就把合肥大学题写为安徽大学了,那我们再改为老名字就不合适了,学校内部讨论了一下,决定把学校名改为皖南大学,希望少奇同志为我们的新校名题字。”

曾希圣知道这件事有点难道,因为刘少奇此前没有给其他学校题过字,但他还是答应去问问看。

不久后,曾希圣、万立誉就走进了刘少奇的会客室,万立誉还没有开口,曾希圣首先就说:“他们的安徽师范学院准备把校名更改为皖南大学,特地请您为新学校题字。”

说完这句话后,曾希圣就示意让万立誉给刘少奇讲述改名的原因。

万立誉讲述后,另一位随行领导说话了:“过去这个皖南就是新四军的活动地,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也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如此作为校名不错,还有着纪念意义。”

万立誉马上说:“在皖南事变后,刘主席曾担任过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因此我觉得刘主席来提名更有纪念意义。”

听到大家都那么说,刘少奇还是有所推脱地说道:“学校更改校名要由省委决定,我不好随便题字。”

一旁的曾希圣赶忙说:“这件事已经定下来了,省委同意,就请您为新学校题字吧。”

但刘少奇仍然谦逊地说:“我参加革命这么多年了,写的一直都是钢笔字,毛笔字有很多年都没有写了,学校的牌子是要挂到外面给人看的,万一字写得不好,挂出去也不好。”

其实,大家都知道刘少奇非常擅长写字,由于喜欢文学、书法,看书写字是平日里刘少奇主要的放松方式,毛主席都曾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书法作品中,刘少奇主要以行书为主,他写字时比较拘谨含蓄,有着遵循传统的感觉,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传统书法的独特魅力,相比于毛主席书法的那种豪迈与狂放,刘少奇的书法更有一种古今结合的特点。

而且刘少奇对于用笔也有着很深的体会,他的每一笔,笔笔精准,力送笔端,字字见水平,线条的粗细对比明显,流畅自然,自由奔放,给人一种浑厚大气之感;画打磨十分细致,也很到位,既有顾盼,也有揖让,相互照应,字形以长取势,富有造型之美。

不过,在章法布局上,刘少奇也显得极为随意,没有刻意去追求。

有的作品是竖着写、有些作品横着写,其实这也是一种真性情的体现,没有扭捏之意。

据说,当年他为了练好这一手字,还给自己定下了个写字计划:每天写一百个大楷字,春节也不例外。

一年春节其他小伙伴都出去放炮、耍龙灯去了,刘少奇在家里也坐不住,跑到街上玩到半夜才回家,第二天早上他起来后看了看昨天写的毛笔字还不到30个,心里十分后悔。

于是,他就让母亲把自己的房间搬到了小房子里,这个房间环境更加幽静,他则对母亲说:“写不好毛笔字,我就在这里住上一辈子。”

正因如此,刘少奇才能写出那样的毛笔字。

他的书法功底曾希圣、万立誉等人都是清楚的,在二人的一再请求下,刘少奇看了看手表说:“那这样吧,我晚上就给写出来,你明天早上过来拿。”

万立誉就拿到了好几张写有“皖南大学”字样的纸条,学校最终使用了曾希圣选定的那一条作为校名。

5月4日,学校全体师生参加了命名大会,学校从此改叫皖南大学,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72年。

此后,刘少奇没有为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题过字。

多年后,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的王茂跃也撰文写道: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安徽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永远怀念少奇同志。





Powered by 焦点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